厦门斯玛特创始人杨德安: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创新者

 新闻资讯     |      2021-03-04 16:15:07    |      小编

厦门斯玛特创始人杨德安: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创新者(图1)


3D打印世界》讯/厦门斯玛特企业创始人杨德安是一位有着二十多工业设计从业经验的资深设计师,创业于我国福建省内有着“海上花园”美称的城市----厦门,福建省传承着上千年的雕塑工艺,德化陶瓷、惠安石雕、莆田红木家具、福州漆器等民间手工艺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张张世界级的闪亮名片,福建占全国雕塑产业30%的份额,拥有200多万的从业人员、近千亿的产值。然而在数字化技术蓬勃发展而手工技艺传承日渐衰微的今天,如何让这些传统艺术在新兴科技的帮助下焕发出新的生机?杨德安认为3D打印和三维数字技术是这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被称为在家门口“打劫”的人


据说,在福建有人给杨德安取了一个外号,叫“在家门口打劫的人”,这种显然不是赞美的称呼让笔者诧异,似乎反应出了福建当地传统雕塑艺术对3D打印到来的恐慌。如果一个机器能取代人工,而且快速地做出比人工更复杂、更精美的雕塑,那么是否意味着传统艺术将逐渐在历史的舞台上退场?
然而,杨德安对此却并不认同,他对3D打印有着自己的理解,“这种说法其实太狭隘了,3D打印数字化技术就像马良的神笔,是一种很好的工具,能将艺术家的创意灵感快速实现。艺术家应该去掌握这样的工具,用它来更好地进行创作,就如传统绘画和摄影、摄像技术,互相借鉴发展,而不是取代。只要有创意想法,人人都是设计师、人人都是艺术家。”
几年下来,杨德安不仅成功地将三维数字化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还与各大艺术院校、博物馆、工艺美术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帮助他们对艺术品大数据进行传承保护和传统工艺产业升级。


1-2104191G629C3.jpg


而立之年的职场困惑 开始创业吧!


1973年出生的杨德安,先后毕业于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油画专业,按照这样的人生轨迹走下去,杨德安应该会专注地走在充满不确定性的追求艺术的道路上。然而,他是进入了一家国有企业成为广告设计师,端着当时人人羡慕的“铁饭碗”,这一端就是十二年。
到了三十多岁的尴尬年纪,轻狂太老,安逸太小,是继续庸庸碌碌地呆在安稳的体制下,还是去寻找人生更多的可能?显然大多数人都会遭遇三十多岁的职场困惑,杨德安也不例外。
最终,在不安份的灵魂促使下,杨德安选择了去创业,他套用现在的一句网络流行语,“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2005年,杨德安创立了厦门斯玛特工业设计有限公司,先后从事了工业产品研发设计和电力设备的生产制造行业,完成了从设计创意到生产制造的转变。
3D打印可以说是杨德安第三次创业。2009年,杨德安接受厦门市科技局的邀请,成为厦门市工业设计领域的专家评委,参与筹建了厦门市工业设计中心。当时该中心购买了一千多万的各种工业级3D打印扫描设备,在合作过程中杨德安对3D打印的成型原理和应用有了深入的了解,马上意识到3D打印在自己所在的文化创意领域存在着大量的跨界机遇,这将是一场技术革命!

微信图片_20170914111410_副本.jpg

对3D技术一无所知的杨德安带领设计团队从最简单的打印原理开始学习,凭借着二十年工业设计的经验,从各行业应用领域进行研发探索。然而刚开始起步困难重重,方向定位错误、招不到专业的研发人员、业务拓展困难、前期投入多、短时间回本困难……但只要意志坚定,成功是可以熬出来的,怀着求贤若渴的热情,3D打印领域专家——中国科学院吴怀宇博士被杨德安的执著精神所感动,率先加入了斯玛特团队,陆续又有华侨大学谭援强、清华紫荆研究院刘志光两位博导加入了研发行列。如今的斯玛特可谓人才济济。


推动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数字化进程


去年,无锡灵山梵宫发生火灾,网传的“珍宝付之一炬”的新闻到现在依旧让杨德安心有余悸,他担忧着美院导师庄南鹏教授珍藏于梵宫的一组大漆人物雕塑《悟空不在的日子》会不会“遭殃”。这组充满意趣的作品曾获得第十届“华礼奖”中国创意大赛金奖。
“艺术家的作品往往都是孤品,一旦毁坏,即使是艺术家自己再进行创作也不可能还原出当初的样子,而如果留有这些作品的数据,我们就可以很好地恢复和保护这些珍贵的艺术品。”杨德安表示。
虽然这场火灾让杨德安虚惊一场,但显然,如何对艺术品、文物进行安全保护及替代性展出已经是文化创意界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杨德安正带领斯玛特创业团队用数字化建模和3D打印的方式进行文化创意产品的大数据服务,致力于对文化艺术遗产和创意产品进行有效的数字贮存和知识产权保护。
如今,我们可以在斯玛特的展厅看到各种材质、大小不一的3D打印版《悟空不在的日子》,师徒三人的憨态可掬分毫不差地保存了下来。
这仅仅是3D打印在文化创意领域发挥作用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微信图片_20170926133305.jpg

斯玛特在长春国际雕塑展上的获奖作品《牛气冲天》


  随着斯玛特3D打印技术应用在行业界的不断推广,全国雕刻行业最集中的区域福建开始兴起了数字化雕塑革命。文创界各行业协会,企业纷纷来到斯玛特考察交流,用陶瓷界泰斗——清华美院教授张守智的话说,“我走遍了世界各地,还没有见到一家像你们这样的企业,同时具备专业的艺术设计团队、齐全的工业级打印设备、创新的研发能力,你们正是我这么多年要寻找的合作伙伴!” 2017金砖会晤前期,张守智教授带领斯玛特设计团队日以继夜,用3D打印技术开发了金砖会晤的多款国宴瓷,技术创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是陶瓷生产工艺变革的历史里程碑,标志着中国陶瓷产业即将迈入数字化智造的行列。在业界权威张守智教授的大力推广下,全国各大型陶瓷产地的政府和企业开始行动起来与斯玛特开展紧密的合作。


  杨德安透露:目前,雕塑企业普遍面临着人才严重缺失的问题。培养一个雕刻技术纯熟的高级技工起码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愿意沉下心来学习手工艺的年轻人少之又少,且技术人员的流动性特别大,面对生产订单增多的情况,雕刻生产企业发展困境日益凸显。
而杨德安带领的团队则可以运用三维数字化技术很好地解决雕刻行业生产技术难题。首先在传统手工生产的工艺美术产业开始运用,通过精确的数字化建模技术在计算机中设计好需要的造型,再通过3D打印和数字化输出设备完成批量生产,期间不再需要十多年工作经验的石雕或者木雕师傅,大量减少了人工成本和人为失误的不确定性。
艺术名家的经典作品通常只有一件,普通人很难拥有;雕塑行业雕塑技术人员严重不足,进入行业用工荒;设计师或者普通人的初步创意只能停留在脑海中的构思或者局限于图纸上,不能快捷地转换为创意实物作品;博物馆文物到世界各地展览,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且进出口多有不便……
这些在文化创意行业常常遇到的让人头疼的问题,到如今斯玛特已经可以轻松为其解决,并可全方位为文创企业提供服务,包括产品研发生产、创意设计、企业个性定制需求以及大数据采集服务等。


  除此之外,杨德安认为人类即将进入物联网时代,3D打印业一定要跟互联网结合,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接触、应用3D打印技术。这一点斯玛特打得很开——积极与全国各工艺美术企业、艺术院校、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厦大材料学院、台湾云端协会研发合作,与各领域的专家共同打造设计创新应用平台。并且还建立三维创客3D打印技术云平台生态圈,实现智能制造与互联网的融合,线上做3D云平台采集大数据,线下打造消费圈、企业圈、创业圈、产品圈、采集圈,开创数字化产业新模式。


3D打印遇上陶艺:最美的意外


全国首款陶泥3D打印机的研发可以说是斯玛特最意外的神来之笔。2015年初,83岁的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邱双炯拿来一块陶泥找到杨德安,问他能否开发出一款陶泥3D打印机。


陶瓷打印机_副本.jpg


  众所周知,传统陶艺是在一个转动陶轮上,双手顺着陶轮的转动慢慢将陶泥塑造出各种形态的造型,看似简单的工艺,实际上手才发现需要精准的力度控制,陶轮的转速、陶土的湿润程度都需要时刻注意,稍不留神就会前功尽弃,千年传承的陶泥艺术太过高冷,致使许多陶艺爱好者败兴而去。而如果用控制更加精确的3D打印来做,会将这种传统艺术带到什么样的新境地?
  这样的想法让杨德安很兴奋,斯玛特团队开始和厦门市工业设计中心合作研发,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2015年底研发出来全国首款陶泥3D打印机设备。但斯玛特团队在研发过程中发现,如果仅仅对现有3D打印机进行改装,而不从根本上调整打印技术来适应陶泥材料的特殊性,打印出来的陶器会变形、倒塌,同时烧制以后也会出现热抗性低、开裂等诸多问题,无法与传统工艺制造的陶瓷器型媲美。因此,斯玛特团队在与福建德化凤凰陶瓷研究所合作花了近一年时间潜心研究,终于领略了陶泥的本性,催生出基于全新理念的泥料,彻底解决了陶泥倒塌的问题,同时也总结出了一套适合陶泥的3D打印流程,并制造出适合不同用户的陶泥3D打印机款式,最大可以打印体积为800*800*800(cm)的器型。
离开了手工而单纯依赖机器控制的陶泥制品是否为陶艺?长期浸淫在艺术界的杨德安认为,“3D打印这种数字化技术其实为陶艺带来了一种新的艺术语言的可能性,需要强调的其实并非3D打印本身”。


厦门斯玛特创始人杨德安: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创新者(图6)


  首先,3D打印为传统陶艺带来的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在形态上的自由度,传统陶艺由于工艺和材料的特性,在形态上虽然有很大的创造空间,但也受到很多特定的束缚。3D打印通过层层叠加的“增材制造”方法,沿袭了陶瓷生产盘泥条的工艺,突破了传统陶艺在形态上的很多限制;
其次,3D打印过程中层与层之间的缝隙在工业应用上是一种“缺陷”,需要进行后处理,但在陶泥打印中,恰恰可以将这种“缺陷”强调出来,通过对3D打印机的打印轨迹的控制,在陶器表面创造出各种意想不到的肌理效果;


10.jpg


  另外,在工业生产模式中,机器控制完全处于预先的设定下,但如果在3D打印流程中在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引入随机性,将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噪音、地理位置等)融入生产过程中,将参数转化为3D打印产物的形状和表面质感,就可以创造出类似于手工的独特感,这对创作者来说充满了创作的期待。
“与其说新技术会‘替代’传统工艺,不如说新技术是在拓展‘工艺’这个概念本身的定义”,杨德安是一名资深设计师,也是一名艺术家,更是一位创业者,从这些角色出发,他对3D打印这种新技术的理解或许更准确。在这种理解下,他一直身体力行地帮助传统文化创意领域拓展更广阔的疆土,不管是推动艺术品的数字化还是推广陶泥3D打印技术,斯玛特都是以“助推手”而非“打劫者”的身份参与着这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风暴。


(转载自《3D打印世界》)